美高申请问答精选:匹配学校、访校安排、绿卡身份
问: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与学校的匹配度?(不仅是成绩上的匹配)大概应申请几所学校?如何分配保底校匹配和冲刺校
首先从不仅是成绩上的匹配说起。
正面看,是因为成绩只是申请学校的窍门砖,它既不能决定孩子能否被学校录取,同时也不能决定孩子今后四年是否在学校里过得充实、开心。
反面看,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匹配的成绩,那么不管孩子的性格、特长、生活能力与心仪的学校多么匹配,学校都是不会录取孩子的:你连最基本的英语/学术能力都无法满足我们学校的要求,那我们为什么要录取你呢?
所以说,成绩(标化成绩+在校成绩单)不是最重要的,但是一定不能轻视,不要将之视作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如果要定一个标准的话,那么:
Top15:
TOEFL 110+, SSAT 95%+
Top15-30
TOEFL105+, SSAT90%+
Top30-50
TOEFL100+,SSAT90%+
这些是比较保险的分数估值,低于这些分数当然可以申请到对应的学校,但是概率会小很多。
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与学校的匹配度
无外乎这么几点:特长、性格、生活能力。
1. 特长:这个很容易理解。孩子喜欢什么运动、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以及偏文偏理,然后再查找一些学校的信息。如果在某些点上能和学校专精的方向相吻合,那么孩子和学校就是匹配的。
2. 性格:这个相对就比较不那么好量化,但是依然是有迹可循。对于很多顶级美高来说,学校不免会有很多贵族/精英气息。如果孩子是那种一丝不苟的性格,或许孩子就会很适应这种学校氛围,因为我们谓之“匹配”;反之,如果孩子觉得在这种环境中感觉太压抑了,那么我们谓之“不匹配”。
3. 生活能力:这一点是在选校阶段,家长很容易忽略的一点。家长往往只会关注学术、艺术、体育、校园环境等方面,而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生活能力。有些孩子很独立,那么这些孩子将会很轻松地融入到外国人多的校园中;如果孩子没有什么自己生活的经历,那么他们可能更适合那些中国人多,或是管理国际生经验丰富的学校。
如何分配保底校、冲刺校和匹配校名额
一般来说,申请10-15所:
冲刺校:3-5所
匹配校:6-8所
保底校:1-2所
申请的数量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匹配校附近;冲刺校相对少一些,挑选一些孩子喜欢的申请;保底校最少,只要能确保孩子有学上就行。
当然,真到了申请环节,申请学校的数量是没有一定之规的。
真的有“学校和孩子100%匹配”的情况发生么?有的,但是非常、非常少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终归是会有一些遗憾。因此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匹配,就选定了某一所学校;也不要因为一点点的不匹配,就否定了一所学校。要综合地权衡好学校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和影响。
对比寄宿和走读的优劣势?
寄宿学校优势:
1.学校学习及生活设施齐全,封闭式教学和管理。
2.学校统一安排住宿、饮食。
3.便于参加学校校内课外活动。
4.与同学每天在一起学习、生活,同学间关系更亲密,更容易交到朋友。
劣势:
1.环境相对封闭,周末外出参加活动不变,不利于接触美国社会。
2.寄宿比例低的学校往往国际学生较多,不利于语言的提高。
3.身边缺乏监护人,难以了解学生动态。
4.感恩节、圣诞节及春假等假期需要自己安排住宿。
走读学校优势:
1.学校选择更多。
2.入住美国寄宿家庭,能更快提高语言能力,了解美国文化与社会。周末参加活动更便利。
3.更能锻炼学生独立能力,同时更利于监管。
4.学费比寄宿制学校相对便宜。
劣势:
1.由于文化差异,可能会与住家在生活上产生矛盾和摩擦。
2.参加学校课后活动可能存在交通问题。
3.相对难结交学校美国朋友。
访校安排在什么时候最好?如果在标化刷完以后,大约12月份可以吗?
访校一般建议在9、10、11、12甚至1月份都可以。具体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准备情况和整体申请的学校名单来定。大部分中国学生现在聚集的两个时间点,一个在10月国庆假期期间,一个在12月份的前两周就是圣诞节之前。那么这两个时间点对于中国学生确实方便一些,特别在10月国庆假期期间。
但是这个时间校园中全是来自中国的学生,有利有弊,要考虑好学生是否足够优秀,在这样的群体中是否能够脱颖而出。也有学生在九月份进行访校的,特别是美初的学生在九月份或十月中,在美国家长会期间的那个周末会去,因为家长们都在。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决定,当然标化考试成绩也是必要的。
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,例如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托福分数以及托福分数必须高过85分或者90分甚至100分。有的学校会要求必须做第三方维立克或者初见的面试,面试通过之后才能邀请你来学校面试。
也有一些学校甚至让在SAO申请平台上的所有申请材料递交之后才能来预约面试。所以,必须要跟自己的顾问协商确定好,提前规划出来一个准确的面试时间和面试表并且要提前预约。
美初申同等水平美高学校,美高究竟是偏爱本州学生还是外州的学生更有利?
本州和外州的区别只有在公立学校系统中才能体现,因为缴税的关系。在申请公立大学的时候,本州公民是有绝对优势的,因为教育部规定要预留固定的名额给本州公民。但是美国的高中,尤其是通常说到的都是私立学校。私立学校对本州外州都是一视同仁的。
但是,这跟很多招生的目标一致。很多时候,学校在招生时候希望建立一个最全面、最多元的侧写(profile)。您可能看到很多学校宣传说在读学生来自x国家x州。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人的谈资。地理板块的拓展也是在招生时候的一个目标,所以如果这所学校没有任何来自这个州的学生,这个学生各方面条件还可以的话,那么这个学生于情于理都会被加分。但是这不能弥补差太多的个人条件。
中国护照绿卡持有者的身份,在美本申请中加分还是减分?
这个问题的确取决于所申请的大学。通常,也是大多数情况下,他们只会将非美国国籍的申请人与同高中的其他申请人比较,只要根据自己在学校里的表现判断申请竞争力即可。但也有少部分学校,不仅会与同校学生比较,更会参考所在国籍的学生的整体素质。这意味着后一种状况下,会有两轮的“较量”,面对更多的竞争。
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哪种审阅方式,招生官都会注意到中国学生,而中国学生普遍都有更高的标化成绩。因此,如果你的某些指标逊于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整体预期,也会造成一些困难。举例来说,达特茅斯属于第一种审阅方式,即只将你与同校学生对比,但会意识到你是中国学生。而芝加哥大学设有单独的国际学生招生委员会,当第一轮你从同高中的申请人里被选拔出来后,又会经由这个委员会,与所有国际申请人放在一起第二轮审核。
绿卡、中国护照、美高这三个因素里,首先,是否持有绿卡或永久公民身份其实不太会影响大学录取,而更多的与经济援助的申请发放有关。其次,在美国上高中整体会比国内上高中更有优势,毕竟这批学生有更流利的英文水平,也更清楚美国大学想要的申请人是什么样。同时,所就读的美高族群也会对录取产生影响。例如学校里中国学生只有几人,比起30%学生都是中国人的情况,前者一定更有利。
然而美藤国际想提醒大家,千万不要过于在意身份问题!因为根本上来说,不管是来自哪里的申请人,都会跟同类群体比较。大家无需徒劳地担心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,能改变的就是做与同类学生不同的事,想办法突出自己,关注自身作为申请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能力。
如果我准备参加家长会的各项义工服务之外,还希望能够通过家长会这个平台对学校的一些运作施加一些影响,比如课程设置调整,新老师的聘用,有关系的大学申请辅导老师的聘用等等,这样的想法现实吗?学校会对家长会的意见看重吗?会不会反而觉得是麻烦制造者,反而对孩子不利?
家长会可能是家长对学校施加影响的最便利渠道。视家长会的参与程度,一般而言,学校的重大决策,比如课程设置调整,会有家长会的参与讨论,至少会有提前的知情权。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,也可以通过家长会来反映会更有影响。人事方面可能难有家长的参与。学校的管理层十分清楚家长是他们的“衣食父母”。“讨好”家长是他们的责任。可以肯定的是,家长提出意见,只要合情合理,学校不会觉得是麻烦制造者的。
当然,作为家长个人,如何在家长会中施加影响,就要看你能不能与别的家长,特别是领导层,沟通合作了。像做任何“改变”别人的事一样,要尊重团结所有利益相关的方面,要讲策略。